2.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一步对PED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7-8],如图3。
图3 PED 1H-NMR谱图
图3中,a[δH(ppm):1.15],b[δH(ppm):1.25],g[δH(ppm):3.66]分别是聚醚链段中的中
-CH3,-CH2的质子吸收峰;f[δH(ppm):3.44]为的亚甲基的质子吸收峰;c[δH(ppm):1.63],d[δH(ppm):1.85],h[δH(ppm):3.76]分别是聚酰胺链段中己二胺单元中与酰胺键连接的碳原子以及相邻的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的质子吸收峰;c[δH(ppm):1.63],e[δH(ppm):1.63]是聚酰胺链段中己二酸单元中与酰胺键相连的β碳,α碳的质子吸收峰。
结合PED的红外光谱与1H-NMR谱图分析,得出实验合成的PED是聚醚聚酰胺共聚结构,即实验设计的分子结构。
3.PED整理工艺优化
采用优化后的合成工艺合成PED,采用浸轧的整理工艺整理锦纶织物,烘干、焙烘。分别探讨了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整理后织物抗静电的影响。
根据抗静电织物的要求,当织物比电阻小于1011Ω时,织物具有好的抗静电性,且电阻越小,抗静电性越好[9]。感应电压半衰期是织物感应电压随着时间推移衰减到原电压一半时的时间。根据标准FZT01042-1996《纺织材料静电性能静电半衰期的测定》测定整理后织物的静电半衰期,半衰期越短,表明电荷转移的速率越快,静电越不易产生,抗静电效果越好[10];感应电压半衰期时间大于30s时,则认为织物不具有抗静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