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疫情,按照早些年的惯例,过了年,3月至6月,就会迎来针织外贸订单旺季。
三月倒春寒,宁波象山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2月底时,染厂的布料尚未到位,工人待料开工。李深(化名)经营着一家2000万元销售体量的针织外贸工厂,他下定决心调整去年外贸转内贸的战略,由于内贸竞争激烈,他计划今年只做外贸。
不过,甬南集团总经理林营发现,相比疫情之前,去年行业淡旺季不那么分明了,海外疫情对订单的扰动还是比较明显的,“行业内传统的旺季,反而订单不多,但淡季的时候,外贸订单又增加了。”
对于今年的订单排期,有数家企业透露,已经排到了六七月份。但也有企业负责人反馈,从其了解的行业情况来看,今年整体订单并不是很多。企业之间的境遇似乎也在走向分化,有企业反馈订单回暖,有企业反思要做战略调整,也有企业表示订单平平。
穿透订单回流带来的短暂繁荣,全球疫情和地区争端,或许正深层次影响着针织外贸业。
多元冲击波袭来
2月底,正值俄乌冲突爆发之初,“俄乌冲突,石油价格大涨,针织行业很多原材料,譬如涤纶、纤维等,都是通过石油加工提炼出来的产物,俄乌冲突之后,这些原材料价格也上涨了。”林营介绍称。
受相关事件影响,金融市场高通胀担忧重燃。原油、天然气等价格再度走高,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在上游原料的逼涨之下,纺织原料也止跌回暖。据生意社价格监测,3月23日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中,纺织板块环比上升的商品共6种,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涤纶短纤(1.16%)、涤纶FDY(0.58%)、PTA(0.48%)。
不过在3月份,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有分析认为,虽然受成本提振,国内涤纶长丝市场行情小幅反弹。但从下游市场来看,国内疫情的发酵使得需求出现下滑,3月下旬作为聚酯产业传统的旺季,在本轮疫情封锁的影响下,终端订单以及开工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而终端走弱的负反馈预计逐步发酵,聚酯负荷面临高位回落,预计4月~5月国内聚酯平均负荷将下滑至90%~91%的区间,不排除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而根据生意社价格监测,国内涤纶长丝市场行情已小幅走弱,截至3月28日,江浙地区主流涤纶长丝工厂,涤纶POY(150D/48F)报价在7700元~8200元/吨,涤纶DTY(150D/48F 低弹)报价在9400元~9900元/吨,涤纶FDY(150D/96F)报价在8550元~8750元/吨。价格方面,江浙地区主流涤丝工厂稳中下调,部分工厂下调100元~200元/吨。
图片来源:生意社
据林营介绍,对于针织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汇率等因素对外贸生产企业的利润影响比较大,订单量的暴涨和暴跌更考验供应链,相对而言,他更希望的是供应链的平稳,企业能根据订单量提前做好原材料、人工等各方面的储备。
如果说,原材料的成本风险在于价格上下波动,那么对于劳动力、人工成本而言,最大的风险则是断层。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工人,是存量市场的劳动力。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了,加之原来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力如果在本地能找到工作,可能就不愿意过来了,长此以往,不知道工厂里的劳动力会不会断层。”宁波象山的一名企业主感慨道。
劳动力成本增加、产业工人减少、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这些情况,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自动化、机器替人来解决?
“如果机器人价格很高的话,买个机器人还不如用人工,而机器应用要普及的话,价格还是要低一点,这样行业才有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可能。对企业而言,但凡在可接受范围内,他们可能都愿意尝试,因为用工风险也比较高,需要持续能招到合适的工人。”上述企业主提到,除此之外,服装行业要完全实现机器替人,仍有不小的难度,大规模、简单的流水线工序可以通过自动化或者机器人实现,不过一些对工艺要求比较高、复杂的款式,当前还比较缺乏相应的机器人开发。
外贸接单有喜有忧
根据宁波象山县商务局的数据显示,针纺类2021年出口65.47亿元,增长15.86%;其中针织服装出口43.81亿元,同比增长21.16%;主要市场美国出口22.24亿元,同比增长27.2%。
象山县商务局外贸科相关人士表示,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今年象山纺织服装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也有象山当地的外贸企业负责人反馈,从其了解的行业情况来看,今年整体订单不是很多。不过究竟是受东南亚订单回撤影响,还是供需和成本的影响,目前还比较难判断。
然而,李深说,对比2021年,今年手上订单量好于去年同期。据他观察,自家工厂订单回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过去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欧美客户订单下得不多,预计当前客户的库存量不足,今年加大了订单量。
由此来看,针织外贸企业的订单景气程度似乎正在走向分化。
2021年,东南亚的部分针织订单一度回流到象山,出现订单暴涨、四处招工的气象。可订单多,并不意味着外贸企业挣得也多。
订单多,需要更多工人,但工人劳动力成本增加,抬升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而东南亚回流的大订单,多数利润稀薄,刨除各项成本,实际获利很少,甚至有的还要亏本。林营透露,回流的大订单利润薄,公司基本没怎么接,所以后面东南亚疫情稳定后有订单跑回东南亚,作为象山爵溪当地的头部企业,甬南集团受此影响并不大。
疫情对全球化带来的扰动,并没有缓解。国际航运市场紊乱,一箱难求的局面加剧了外贸企业的经营难度,尽管多数企业仍是传统的线下B2B模式,和客户之前签订的是fob订单,但成本、时间的增加是在整个贸易链条中层层传导的。
巨浪之下,皆难抵波涛汹涌。
数量少、批量多、利润尚可的小而精路线,自去年以来,就是象山不少针织类外贸企业开始尝试转型的方向。
此外,转型做内贸,一度也成为去年不少企业的方向之一。“去年我们战略有一点饥不择食,选择做内贸订单,比如说帮国内某品牌做了一些订单,但账期长、资金回笼太慢,也没有多少利润。”李深反思,今年战略继续调整,坚持做外贸为主。疫情两年来,国外很多客户的库存基本消化了,虽然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但市场需求还有,订单需求就还在。
新客户哪里来?
需求仍有,但客户未必还是以往的客户。
有针织外贸企业负责人讲述,去年,受疫情影响,公司新加坡的一个客户一直没有下订单。原本该客户是每年户外跑步比赛的组织方,下订单生产的服装,系给参赛者发放的运动文化衫,可疫情之后,线下活动取消,订单自然也没了。
新的增量在哪里?
“如今线下渠道不是很稳定,我们会通过线上展销会的方式,去触达更多的海外客户。”据林营介绍,甬南集团通过线上的展销会渠道,前期先把样品寄到一些欧美国家,基本就是一个展区的样品,由相关员工或者服务商负责联络接待国外客户,有合同意向后,再通过线上视频报价。
李深则透露,今年新增了中东地区部分奢侈品的客户,这些客户订单面料品质好、利润高,因此整体预计订单比去年更好。
此外,有成衣外贸生产企业提出,当前坯布出口退税政策,是否也能如此前的粗钢出口,取消出口退税政策,让国内服装出口企业有同等竞争力。
2008年出台的《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38号),就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变化,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一度高达17%。
李深发现,国内当前坯布出口企业,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很多出口贸易商,坯布是卖给东南亚的一些成衣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也有不少是中国企业投资的)。
按照加工流程,从国外进口棉纱,运输至染织工厂,织成坯布出口。有企业负责人提出,在当前双碳背景下,从棉纱制作成坯布出口,国内生产企业相比于最后的成衣销售,增值并不多,而大量光坯布出口国外,是否会造成获利不多,反而把环境污染留在国内的情况?同时坯布又有出口退税补贴,也不利于国内成衣出口企业与东南亚成衣生产企业的成本优势竞比,造成大量订单流向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