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历史的见证:《三版凸版伍角(捆)》上的“纺织车间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6  来源:南方文交所钱邮中心  浏览次数:416
核心提示:《三版凸版伍角(捆)》上的图案纺织车间图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我国筚路蓝缕、奋勇前行的历史见证,所有的记忆与故事浓
 

《三版凸版伍角(捆)》上的图案——纺织车间图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我国筚路蓝缕、奋勇前行的历史见证,所有的记忆与故事浓缩在小小的票面之上。

我们回顾人民币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一张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是以我国的历史或政治事件为蓝本设计出来的。可以说,人民币,见证了我们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那么,藏品《三版凸版伍角(捆)》上的图案又有什么故事呢?

 

第三套人民币的诞生

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国家财政金融状况逐渐好转,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促进生产建设和商品使用,国务院决定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15日,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其发行使我国货币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三套人民币从1955年就开始组织调查,制定方案。1959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第一次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更换新版人民币的请示,2月14日,又将新版人民币设计画稿的主题思想上报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审阅,周总理作了十分详细认真的批示,提出了很多意见。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家罗工柳、王式廓、周令钊、侯一民、陈若菊、邓澎等主持下,组成由印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张作栋、石大振、贾鸿勋、刘延年、沈乃镕等参加的设计绘制小组。经过美术专家和印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反复修改,设计出了新方案。

1959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再次上报设计修改稿。这期间,除10元券和5角券外,其他面额的票券设计方案均被批准并已陆续投人生产。10元券因正背面图案及水印内容没有确定,其方案经反复修改,直至1965年6月18日才被中央批准,故年号也改成了“1965”年;5角券因1959年周总理审批设计稿时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的意见,也一直没有定稿,至1972年7月24日才上报设计稿样,7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因此票面年份也改成了“1972年”。因此,第三套人民币中的5角券,也是这套人民币中的“关门券”。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在发行于1974年1月5日的藏品《三版凸版伍角(捆)》中,便将“纺织”引入其中《三版凸版伍角(捆)》的正面主景是一个纺织车间。该纺织车间的原型是六七年代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棉纺分厂。画面中间推落纱机的女工叫做蒋定桂,其父是中国首任纺织部长、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名将蒋光鼐。蒋光鼐逝世后,蒋定桂为照顾母亲,写信请求周恩来安排她去纺织厂当女工。当时人民币的设计团队去到纺织厂实地拍摄,才有了5角券上纺织女工的形象。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五角券纺织女工的图案设计非常特殊。周恩来总理在审批设计稿时,曾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的意见。因而五角券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定稿,根据周总理的指示,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报设计稿样,7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这样纺织女工就成为五角券的图案。这各图案设计不仅体现了新中国轻工业的飞速发展,也迎合了毛主席“妇女要顶半边天”的论断。这张纸券因此体现了极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