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两院院士增选 纺织领域新增朱美芳陈文兴两位院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5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浏览次数:616
核心提示: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双双公布,纺织领域新增两名院士,其中东华大
 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双双公布,纺织领域新增两名院士,其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

奋斗是她最美的姿态

朱美芳,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导;1986年获得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东华大学(时名中国纺织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9年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纤维学会执行理事、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Editor-in-Chief。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她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出版《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等著作10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应邀作大会报告、主题或特邀报告14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曾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桑麻基金会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

朱美芳曾经说,纤维材料关乎国计民生、国家战略。我国合成纤维发展6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产量已占全球70%以上,但部分高性能纤维还受制于人。如何实现纤维产业由大到强,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加强高精尖纤维的开发,拓展纤维的应用领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三十载岁月,静静流过,故乡美了,教育强了,国家盛了。朱美芳始终将育人报国的初心深藏于教学科研的沃土,深植于坚持不懈的奋斗。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那条色彩多变的长丝巾是她最喜爱的配饰。其实真正走近她,就会发现,奋斗才是她最美的姿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

让产学研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陈文兴,男,汉族,1964年12月生,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丝绸联盟副主席兼教育科研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会长。长期从事纤维制备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蚕丝纤维高质量制备、涤纶工业丝高效节能制备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取得重大应用成效,已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科技奖励。

陈文兴1980年15岁时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学习专业为丝绸和高分子。先后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和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浙江理工大学工作。他是学校“土生土长”,自主培养的第一名院士。

陈文兴一直从事纤维材料相关的研究工作,围绕纤维产业高效节能、提质增效、环境保护的发展主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2012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预研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化纤高效节能生产领域,创立管外降膜熔融缩聚方法,阐明高黏流体管外降膜流动特性与强化规律,解决了熔融缩聚反应器高效传热、传质、停留时间分布以及放大效应等工程科学问题,攻克熔融缩聚制备高黏聚酯熔体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明管外降膜液相增黏反应器,实现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大规模生产,与三段法切片纺工艺相比,每个纺位产能提高2~4倍,工艺流程缩短30个小时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5.7%左右;液相增黏熔体直纺技术的研发成功,使我国涤纶工业丝产业技术从过去的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涤纶工业丝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在纤维材料应用于环保领域,开拓催化纤维降解有机污染物新的研究方向,提出纤维吸附并原位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思路,发明制备一系列负载型催化纤维,揭示催化纤维降解染料等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机理、降解历程和降解产物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阐明纤维作为构筑催化反应微环境的载体所起的独特作用,解决催化活性种劣化有机纤维的应用难题,为治理室内空气中和水中有机污染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产业效应,在陈文兴的倡导下,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惠通化工技术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创立聚酯“竖直管外降膜”熔融缩聚方法,发明管外降膜式液相增黏反应器,攻克熔融缩聚难以直接制备高黏聚酯熔体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涤纶工业丝高效、低碳生产,促使我国涤纶工业丝产业技术从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新技术每个纺位产能提高2-4倍,工艺流程缩短30小时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5.7%左右,年产50万吨涤纶工业丝每年可节省标煤约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7万吨。成果“管外降膜式液相增黏反应器创制及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新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使得我国涤纶工业丝产业技术由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