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是济宁市汶上县的传统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棉花种植大县,拥有纺纱厂、织布厂30多家。90年代赴江浙从事服装加工生产的工人超过10万人。90年代后期,大量产业工人返乡创业,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汶上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洪国介绍道,悠久的服装加工历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吸引众多外地企业来投资办厂。目前,汶上纺织服装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各类服装4亿余件,占全国纺织服装总产量的1.3%。
“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市场变了,你必须要跟着变,所以我们几万件、十几万件的大单要接,几千件甚至几百件的小单也要接,这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条的快速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汶上县服装商会会长杨峰告诉记者。
为完善产业链条,汶上县建立了产业集群链长体系,由县委书记担任产业链链长,迅速落实产业链发展规划制定、图谱绘制、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企业合作配套等各项工作。设立汶上县兴汶科技发展基金,基金规模5000万元,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前沿技术研究。聘请专家团队编制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行“链长制+产业集群推进专班机制”,做好“强链、补链、延链”三篇文章。形成了“原料—纺纱—织布—布料整理—设计研发一辅料一加工水洗—检整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位于汶上经济开发区的华城百灵服饰公司是一家拥有1200人的大型服装加工企业,也是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一款女装的全球指定制造商,去年企业生产服装1800万件,承接这类大单,对企业效率是极大考验。“优衣库是根据销售来生产订单,等于说我能卖多少,我就做多少。所以现在我们对生产周期控制得很短,应变能力一定要提高,要不然你直接被出局了。”华城百灵服饰公司负责人缪甫华说。
起初,华城百灵的生产链条很难匹配优衣库对制造效率的要求。“就拿服装成衣前的布料整理来说,面料只有通过拉毛、定型、灌蒸等多道工序加工,才能实现它的抗菌、防缩、抗皱等功能。我们每次都要跑到江浙等地加工、回运,耗时费力。”缪甫华说。
华城百灵着急引进专业企业,补齐链条关键环节。总部设在法国的凯蒙,是这个环节的行业翘楚。但是要引进它,靠单个企业很难实现。这时,汶上县针对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调研摸底,县委书记任链长,组织专班开展“补链式”招商。
“我们整个的生产要素和凯蒙的匹配比较完善,一个是它的市场在这里,另外它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在这里。另外我们的周到服务,诚信服务也是它非常看重的,所以它选择了我们这里。”谈到凯蒙的招商,汶上开发区投资促进部部长杨传鹏说。
“凯蒙就在我们企业附近,10分钟不到的路程。现在我们需要面料再也不用跑江浙了,一个电话,10分钟面料就到了。”缪甫华笑着说。
全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也在改变汶上纺织服装业“代工”为主的现状,一批自主品牌脱颖而出。七七服饰的校服品牌崭露头角,如意技术推出的海藻纤维色纺纱品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哈桑服饰设计研发的“阿尔白”品牌服饰占据国际市场十分之一。济宁哈桑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万焕说:“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才能说了算,在市场上你才有一定的份额。”
2020年,汶上县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税收增长3%,带动制造业税收占比提高了28.8%,首次超过了房地产和采矿业,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根据规划,到2025年,汶上县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要达到80家,营收达到120亿元,自主品牌销售占比要突破20%。
“我们将围绕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坚持走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品牌自主化路子,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面,在全链条优化升级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竞争力,力争做成全国最大的休闲服装产业基地。”汶上县委书记、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李志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