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纺机解决行业痛点
翻开常州宏大的产品图册,会发现其产品不仅以智能化自动化为特点,并且大多基于行业痛点而生。
例如,织物的克重和幅宽是热定型加工过程中衡量产品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克重和幅宽都是采用依赖人工经验的离线测量和控制,对连续生产过程中的织物克重及幅宽状况无法实时了解,同时,离线称量时对纺织品形成破坏。
“现在测量的方法是在布料中刻盘取样,因对布料造成浪费,对生产造成麻烦,这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痛点。”顾仁介绍,常州宏大成功开发了世界首创的智能在线克重仪。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实际克重进行实时精准测量,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织物的损耗,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提高品质。对于智能在线克重仪这一正在推广的新品,顾仁信心满满,认为它必将在未来成为行业刚需。
同样在技术上世界领先的还有密度检测自动超喂控制系统。众所周知,针织布由于自身织法和材质的原因,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容易被拉伸和幅宽变窄,因此为了保证针织布的克质量和尺寸的稳定,对织物定型过程中的密度必须检测和控制。“传统技术基本采用光电技术,而且被国外垄断。现在光电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企业要求,我们首创研发自动超喂控制系统,目前已经超过国外,是最先进的技术。”
顾仁介绍,常州宏大的密度检测自动超喂控制系统采用智能图像技术,对定型过程中进布侧的织物纬密进行监测,当织物的纬密不能达到设定值,则通过系统实时调整纬密到理想状态,确保出布纬密一致,提高一次成功率。这项技术不仅适用性广,还能解决传统光电技术在布料抖动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偏差。
此外,其他产品如智能图像整花整纬机、定型工艺执行系统、针织印花堵网在线监测系统等均解决了行业的难题和痛点。其中,智能图像整花整纬机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近期,该产品专利技术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公示。2020年,常州宏大被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授予成立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图像整花整纬机”产品研发中心。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技术研究
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世界领先技术,并且解决行业痛点,绝非易事。
“我们将超过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中。”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按顾仁的说法,是“将技术作为内生资本去看待”。据了解,常州宏大连续12年来都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与中科院、河海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常州大学等国内多个知名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满足专业行业所需的新型智能化产品。
顾仁说,企业打造的是“体系化和规模化”的研发,而非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研究。企业研发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品开发平台,前者专注于前沿技术的创新型研究,后者则致力于产品的功能、性能创新提升和技术的整合。这样,既能上接尖端和前沿领域的“天线”,又能下接“地气”落实到产品革新中。如今,每年企业申报超过50项知识产权,现拥有专利申请及授权近400项。
目前,常州宏大已经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专业从事纺织印染智能化在线监测和生产过程智能信息化管控系统产品研究与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印染数字化系统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印染机械分会会长单位。
人工智能助力“源头减排”
提起“节能减排”,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如何在生产过程节约能源、如何在后端的排放做功夫。而顾仁则给出“源头减排”的概念。他认为,帮助纺织印染企业提高一次成功率,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收益,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然而,这样的效果需要依托“工艺数字化、执行智能化”来实现。“例如面料怎么洗、洗几遍,应当通过关键指标来界定,这就需要监测染液的离子含量浓度、PH值。”顾仁认为,只能将工艺量化,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科学管控。
目前,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仍然大量依靠人的经验,借助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实现减少用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还能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依赖,从而超越人的一般经验,形成更科学、精准的数据,从而为生产过程进行决策支撑。
现今,人工智能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成为中国和欧美国家抢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顾仁认为,未来,印染行业一定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而常州宏大已经在智能化自动化领域深耕30年时间,早期已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也积累了丰厚的对行业的理解、对需求的把握,未来,必将迎来广阔而光明的发展前景。